金屬文物的防腐蝕保護是文物保護領域探討多年的課題。除去自身的因素,文物保存的環境是影響金屬腐蝕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文物保存的環境因素,在國內目前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大多數博物館難以保證完全按照金屬文物保存的環境要求來進行環境控制,對于一些室外的金屬文物更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對金屬文物自身進行科學保護處理使其具有一定的抵御環境腐蝕的能力是最為有效和現實的。文物界封護的具體定義:“指在文物表面涂覆天然或合成材料,以防止或減緩環境對文物造成的損害的過程”,即使用封護劑在文物表面形成防護層,以隔絕外界環境中的水分、氧氣和其他有害成分,具有對文物本身的傷害小和能進行可逆操作的優點,并且使用成本較低容易進行操作。
封護涂層的防護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機械地把外界復雜的腐蝕環境與金屬表面隔離,形成屏蔽性良好的保護膜,也對器物的表面進行了加固,能防止外界環境對文物的不利影響。通常金屬文物表面都存在銹蝕產物,就像人體的皮膚病一樣,雖然有的銹層比較穩定也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但是也有一些危險的病癥存在于其中。由于大多數銹層表面坑坑洼洼且較為疏松,人們也不可能將其全部除去,所以在銹層之上進行“隱形且致密牢固”的封閉保護是十分困難的。
另一方面表面帶銹的金屬文物封護保護研究也進行得較少,其長期有效性還有待考察。金屬文物保護是一個綜合的系統過程。在實施封護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方法要與當地的實際條件相結合;材料選擇需要大量試驗;采用的方法必須基于科學試驗和分析;保護材料的使用效果與表面處理效果和環境條件之間的關系等。一物一診,綜合判斷,才能達到科學保護、治病救物的目的。
對于封護保護而言,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器物在涂覆涂層前是否清潔,清潔程度如何?涂層是否完整?文物表面的狀況、文物和封護層之間的附著力、封護層的連續性以及層中添加的緩蝕劑也是影響因素。天然封護材料的選用 早期金屬文物的封護處理主要是采用天然材料,如蓖麻油和蠟等,主要目的是進行加固以及隔絕水分和有害物質。
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
容大擁有一批在業內取得顯著成就的專業技術人員,對行業內的檢測需求理解較深,并且有豐富的檢測經驗,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針對不同樣品成立不同領域的技術小組進行分析、實驗,由相關專業經驗最豐富的高級工程師擔任負責人。保證每個報告的準確性、嚴謹性。適用于鋼鐵企業、石化行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部門的相關研究和測試。
容大檢測項目推薦
氫致開裂試驗(HIC試驗)SSC硫化氫腐蝕應力導向氫致開裂(SOHIC)黃銅耐脫鋅腐蝕性能評定酸性鹽霧腐蝕試驗點腐蝕評價縫隙腐蝕API 622試驗API 624試驗